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

介绍《道德经》

《道德经》,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,即老聃先生,的著作。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生于公元前571年(农历2月15日),下文我们将称之为老聃先生。

老聃先生洞悉了谦弱和辩证之力量,他将这些洞察与他的自然主义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用最简朴而美妙的中文,区区五千言,建立了一个宏大且很完美的哲学体系。这么几千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,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!即使在今天来看,当然《道德经》的政治学观点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,但它大多数的哲学观点依然很有教益。

上哪去找一部《道德经》这样的,有极高文学价值,又有极高的哲学价值的著作呢?说实话,在我心目中,仅有柏拉图先生的《理想国》也许可与之相提并论。同为哲学和文学著作的辉煌典范。有趣的是,在政治学上东西方的这两部杰作均有重要的开创意义,具体的政治学观点却截然不同,并且都已经不可取了。但,两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依然辉煌而不可取代。记得有西方哲学家说“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可作为柏拉图的脚注”,将这话换过来说《道德经》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地位,我想也并不为过。(孔夫子先生的语录《论语》当然充满了智慧,但更多是一些教导人成为绅士成为君子的行为准则,哲学深度并不很高。)

无疑,《道德经》是这世界上系统地确立辩证主义的第一部哲学著作,与之相比黑格尔辩证法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原创性,也许仅在处理方法上有不同而已(当然,分析方法是西方思维之长嘛!)。

(一)文字之美——“道”“德”的性质

《道德经》的文字之美到了什么地步呢?从下面几章可见一斑:

下面这一段是其对“道”这一核心概念及其性质的描述: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第二十五章)

类似的还有如下几段文字:
                 
视之不见名曰夷;听之不闻名曰希;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。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(第十四章)
                 
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是以能蔽复成。(出自第十五章)

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妄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。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(第十六章)

从下面这一章对另一个核心概念“德”的描述中同样可见《道德经》的文字之美:

道生之,而德畜之,物形之,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,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也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。而恒自然也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度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长而弗宰。是谓玄德。(第五十一章)

[注:需要说明的是,对“德”的这一阐述最早是在《道德经》第十章中给出的,原文是:“生之畜也;生而弗有;为而弗恃;长而弗宰;是谓玄德。(第十章)”]

再比如下面这一段很有力量的文字:
            
希言自然。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事于道者,同于道;德者,同于德;失者,同于失。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。(第二十三章)

类似我们这里提到举出的几段这样美的文字,在《道德经》中比比皆是,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之一斑。

(二)开宗明义

老子的哲学体系从形而上开始,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开宗明义,点出“道”和“名”,无与有。若以西方哲学观之,大体上“道”属于本体论范畴,而“名”属于认识论范畴。
              
道可道,非常道。
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,名天地之始;
有,名万物之母;
故恒无欲,以观其妙;
恒有欲,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(第一章)

第二章开始辩证思维,认为是存在的基本性质,并引出他的自然主义态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
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
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恒也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(第二章)

第三章阐述政治学观点,我们跳过去,直接看《道德经》第四章,它讲的是“道”的一个最基本性质,谦弱。它与第六章的母性崇拜一起构成《道德经》哲学观点中自然主义和辩证观点之外的另一块基石:对谦虚,柔弱之力量的洞察。
                 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也。
渊兮似万物之宗;
挫其锐,解其纷;
和其光,同其尘;
湛兮似或存。
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(第四章) 
                 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
绵绵兮其若存,用之不勤。
(第六章)

后面我们将看到,《道德经》开宗明义的这些哲学观点是后文的基石,是贯穿全文的!不妨先提几个已经成为成语的著名句子:比如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,其实是一种自然主义态度的引申。比如“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”,再比如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,均饱含辩证思维。

(三)完美的结合

<> 接下来老聃先生开始结合前文的那些要素:他的自然主义态度,对辩证和谦虚柔弱力量的洞察。比如在连着的第七、第八、第九章中,他就开始引申其自然主义观点,并佐以其辩证思维来论证谦弱,退让的力量:
            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:退其身,而身先;外其身,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(第七章)
                 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: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;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(第八章)
                   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(第九章)                 

<> 第二十七章是自然主义与辩证思维完美结合的产物:

善行,无辙迹;善言,无瑕谪;善数,不用筹策;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恒善救人,故无弃人;恒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(第二十七章)

<> 第二十八章完美结合了自然主义,辩证思维以及由母性崇拜而来的对谦弱之力量的洞察: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恒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恒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恒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。则为器;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(第二十八章)

<>下面这几章也涉及辩证思维,谦弱的力量,自然主义,它们的某些层面及其结合:

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去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。是谓微明: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邦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(第三十六章)

反者,道之动;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(第四十章)
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,入于无间;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。(第四十三章)
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詘,大辩若讷。大巧若拙,其用不屈,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(第四十五章)

<> 连着的第七十六,第七十七,第七十八章同样蕴含着自然主义态度,以及老聃先生对辩证与柔弱之力量的洞察:
 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。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拱。故坚强处下,柔弱处上。(第七十六章)

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之有馀而补不足;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。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成功而弗居也,若此,其不欲见贤也。(第七十七章)
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柔之胜刚也,弱之胜强也,天下莫弗知也。而莫之能行也。故圣人之言云:“受国之詬,是谓社稷之主;受国之不祥,是为天下之王。”正言若反。(第七十八章)

(四)积累的力量

<> 因为洞悉柔弱之力量,老聃先生也洞察了积累所能达到的辉煌力量,不妨看看《道德经》的第六十三章,以及第六十四章的片段:
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,多少,抱怨,以德。图难乎,其易也;为大乎,其细也;天下之难,作于易;天下之大,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,必寡信;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(第六十三章)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。其脆易判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其未有,治之于其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成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(出自第六十四章)

<> 但,关于积累之力量,关于退让,甚至关于也许由母性崇拜而来的爱,《道德经》中讲得最透彻全面的也许要算第六十七章:

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。故能大,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!我恒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器长。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;则必死矣!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建之,如以慈恒之。(第六十七章)

(五)个人修养,节制,自知自省

当然,老聃先生也将其哲学观点运用于个人的修养问题,强调自知自省,强调自我节制。比如它的第二十二章,它连着的第三十二、第三十三,第三十四章,还有它的第七十一章:

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是以圣人抱一,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?诚全而归之。(第二十二章)

道恒无名、朴,虽小,天下弗能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;民莫之令,而自均焉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,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也。(第三十二章)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(第三十三章)

大道汜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;成功遂事而弗名有。衣被万物,而弗为主;则恒无欲也,可名于小。万物归焉,而弗知主;则恒无名也,可名为大。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为大也,故能成其大。(第三十四章)

知不知,尚矣。不知知,病矣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圣人之不病也,以其病病也,是不病。(第七十一章)

(六)反暴力

我们再看下面这几章: 

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于天下。其事好远;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故善战者果而已矣,勿以取强焉。果而勿骄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得已居,是谓果而不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(第三十章) 

夫兵者不祥之器也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弗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,不祥之器也。铦庞为上,勿美也。若美之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是以吉事上左,丧事上右。是以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居之也。杀人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,以丧礼处之。(第三十一章)

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弗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;古之极也。(第六十八章)

<> 你看,作为中国人,老聃先生是爱好和平的,是反战反暴力的!^_^ 不但如此,他还说,越是大国越应该谦让,如此才能服众。而弱小的国家则不应该示弱,否则易招欺负。

大邦者下流也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牝恒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大邦者,不过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则大者宜为下。(第六十一章)

(OMG~原来老聃先生是个心理学家啊!)

(七)最后

最后还有两章我们单独抽出来看一看,第十一章:
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有,车之用也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有,器之用也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有,室之用也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(第十一章)

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但有文字之美,还蕴含了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,关于留白...

第八十一章是《道德经》的最后一章,不妨借用来结束我们这篇粗糙的介绍性文字: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无积;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(第八十一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