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

介绍《道德经》

《道德经》,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哲学家老子,即老聃先生,的著作。老子,姓李名耳,字聃,生于公元前571年(农历2月15日),下文我们将称之为老聃先生。

老聃先生洞悉了谦弱和辩证之力量,他将这些洞察与他的自然主义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用最简朴而美妙的中文,区区五千言,建立了一个宏大且很完美的哲学体系。这么几千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,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!即使在今天来看,当然《道德经》的政治学观点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,但它大多数的哲学观点依然很有教益。

上哪去找一部《道德经》这样的,有极高文学价值,又有极高的哲学价值的著作呢?说实话,在我心目中,仅有柏拉图先生的《理想国》也许可与之相提并论。同为哲学和文学著作的辉煌典范。有趣的是,在政治学上东西方的这两部杰作均有重要的开创意义,具体的政治学观点却截然不同,并且都已经不可取了。但,两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依然辉煌而不可取代。记得有西方哲学家说“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可作为柏拉图的脚注”,将这话换过来说《道德经》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的地位,我想也并不为过。(孔夫子先生的语录《论语》当然充满了智慧,但更多是一些教导人成为绅士成为君子的行为准则,哲学深度并不很高。)

无疑,《道德经》是这世界上系统地确立辩证主义的第一部哲学著作,与之相比黑格尔辩证法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原创性,也许仅在处理方法上有不同而已(当然,分析方法是西方思维之长嘛!)。

(一)文字之美——“道”“德”的性质

《道德经》的文字之美到了什么地步呢?从下面几章可见一斑:

下面这一段是其对“道”这一核心概念及其性质的描述:

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地母。吾不知其名,故强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王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第二十五章)

类似的还有如下几段文字:
                 
视之不见名曰夷;听之不闻名曰希;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其上不皎,其下不昧。绳绳兮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(第十四章)
                 
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?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?保此道者不欲盈。夫唯不盈,是以能蔽复成。(出自第十五章)

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。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不知常妄,妄作凶。知常容,容乃公。公乃全,全乃天,天乃道,道乃久,没身不殆。(第十六章)

从下面这一章对另一个核心概念“德”的描述中同样可见《道德经》的文字之美:

道生之,而德畜之,物形之,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,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也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。而恒自然也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度之,养之覆之。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长而弗宰。是谓玄德。(第五十一章)

[注:需要说明的是,对“德”的这一阐述最早是在《道德经》第十章中给出的,原文是:“生之畜也;生而弗有;为而弗恃;长而弗宰;是谓玄德。(第十章)”]

再比如下面这一段很有力量的文字:
            
希言自然。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事于道者,同于道;德者,同于德;失者,同于失。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。(第二十三章)

类似我们这里提到举出的几段这样美的文字,在《道德经》中比比皆是,由此可见其文学价值之一斑。

(二)开宗明义

老子的哲学体系从形而上开始,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开宗明义,点出“道”和“名”,无与有。若以西方哲学观之,大体上“道”属于本体论范畴,而“名”属于认识论范畴。
              
道可道,非常道。
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,名天地之始;
有,名万物之母;
故恒无欲,以观其妙;
恒有欲,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
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(第一章)

第二章开始辩证思维,认为是存在的基本性质,并引出他的自然主义态度。
                  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
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
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恒也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,功成而不居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(第二章)

第三章阐述政治学观点,我们跳过去,直接看《道德经》第四章,它讲的是“道”的一个最基本性质,谦弱。它与第六章的母性崇拜一起构成《道德经》哲学观点中自然主义和辩证观点之外的另一块基石:对谦虚,柔弱之力量的洞察。
                 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也。
渊兮似万物之宗;
挫其锐,解其纷;
和其光,同其尘;
湛兮似或存。
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(第四章) 
                 
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。
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根。
绵绵兮其若存,用之不勤。
(第六章)

后面我们将看到,《道德经》开宗明义的这些哲学观点是后文的基石,是贯穿全文的!不妨先提几个已经成为成语的著名句子:比如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,其实是一种自然主义态度的引申。比如“大方无隅;大器晚成;大音希声;大象无形”,再比如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”,均饱含辩证思维。

(三)完美的结合

<> 接下来老聃先生开始结合前文的那些要素:他的自然主义态度,对辩证和谦虚柔弱力量的洞察。比如在连着的第七、第八、第九章中,他就开始引申其自然主义观点,并佐以其辩证思维来论证谦弱,退让的力量:
            
天长地久。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:退其身,而身先;外其身,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(第七章)
                 
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: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;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(第八章)
                   
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;揣而锐之,不可长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;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功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(第九章)                 

<> 第二十七章是自然主义与辩证思维完美结合的产物:

善行,无辙迹;善言,无瑕谪;善数,不用筹策;善闭,无关楗而不可开;善结,无绳约而不可解。是以圣人恒善救人,故无弃人;恒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。故善人者,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不贵其师,不爱其资,虽智大迷,是谓要妙。(第二十七章)

<> 第二十八章完美结合了自然主义,辩证思维以及由母性崇拜而来的对谦弱之力量的洞察:

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恒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。为天下式,恒德不忒,复归于无极。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为天下谷,恒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朴散。则为器;圣人用之,则为官长,故大制不割。(第二十八章)

<>下面这几章也涉及辩证思维,谦弱的力量,自然主义,它们的某些层面及其结合:

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去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予之。是谓微明: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。鱼不可脱于渊,邦之利器,不可以示人。(第三十六章)

反者,道之动;弱者,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(第四十章)

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,入于无间;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。不言之教,无为之益,天下希能及之矣。(第四十三章)

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詘,大辩若讷。大巧若拙,其用不屈,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可以为天下正。(第四十五章)

<> 连着的第七十六,第七十七,第七十八章同样蕴含着自然主义态度,以及老聃先生对辩证与柔弱之力量的洞察:
 
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。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曰:坚强者死之徒也,柔弱者生之徒也。是以兵强则不胜,木强则拱。故坚强处下,柔弱处上。(第七十六章)

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天之道,损之有馀而补不足;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。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弗有,成功而弗居也,若此,其不欲见贤也。(第七十七章)

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,以其无以易之也。柔之胜刚也,弱之胜强也,天下莫弗知也。而莫之能行也。故圣人之言云:“受国之詬,是谓社稷之主;受国之不祥,是为天下之王。”正言若反。(第七十八章)

(四)积累的力量

<> 因为洞悉柔弱之力量,老聃先生也洞察了积累所能达到的辉煌力量,不妨看看《道德经》的第六十三章,以及第六十四章的片段:

为无为,事无事,味无味。大小,多少,抱怨,以德。图难乎,其易也;为大乎,其细也;天下之难,作于易;天下之大,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夫轻诺,必寡信;必多难。是以圣人犹难之,故终无难矣。(第六十三章)

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。其脆易判,其微易散。为之于其未有,治之于其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成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(出自第六十四章)

<> 但,关于积累之力量,关于退让,甚至关于也许由母性崇拜而来的爱,《道德经》中讲得最透彻全面的也许要算第六十七章:

天下皆谓我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。故能大,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!我恒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,故能勇;俭,故能广;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器长。今舍其慈,且勇;舍其俭,且广;舍其后,且先;则必死矣!夫慈,以战则胜,以守则固。天将建之,如以慈恒之。(第六十七章)

(五)个人修养,节制,自知自省

当然,老聃先生也将其哲学观点运用于个人的修养问题,强调自知自省,强调自我节制。比如它的第二十二章,它连着的第三十二、第三十三,第三十四章,还有它的第七十一章:

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是以圣人抱一,为天下式。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古之所谓曲则全者,岂虚言哉?诚全而归之。(第二十二章)

道恒无名、朴,虽小,天下弗能臣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宾。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;民莫之令,而自均焉。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,所以不殆。譬道之在天下,犹川谷之于江海也。(第三十二章)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;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;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(第三十三章)

大道汜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;成功遂事而弗名有。衣被万物,而弗为主;则恒无欲也,可名于小。万物归焉,而弗知主;则恒无名也,可名为大。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,以其不为大也,故能成其大。(第三十四章)

知不知,尚矣。不知知,病矣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圣人之不病也,以其病病也,是不病。(第七十一章)

(六)反暴力

我们再看下面这几章: 

以道佐人主,不以兵强于天下。其事好远;师之所处,荆棘生焉。大军之后,必有凶年。故善战者果而已矣,勿以取强焉。果而勿骄,果而勿矜,果而勿伐,果而勿得已居,是谓果而不强。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(第三十章) 

夫兵者不祥之器也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弗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,不祥之器也。铦庞为上,勿美也。若美之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,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是以吉事上左,丧事上右。是以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居之也。杀人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,以丧礼处之。(第三十一章)

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弗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。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;古之极也。(第六十八章)

<> 你看,作为中国人,老聃先生是爱好和平的,是反战反暴力的!^_^ 不但如此,他还说,越是大国越应该谦让,如此才能服众。而弱小的国家则不应该示弱,否则易招欺负。

大邦者下流也,天下之牝,天下之交也。牝恒以静胜牡,以静为下。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于大邦。故或下以取,或下而取。故大邦者,不过欲兼畜人;小邦者,不过欲入事人。夫皆得其欲,则大者宜为下。(第六十一章)

(OMG~原来老聃先生是个心理学家啊!)

(七)最后

最后还有两章我们单独抽出来看一看,第十一章:

三十辐共一毂,当其无有,车之用也。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有,器之用也。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有,室之用也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(第十一章)

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但有文字之美,还蕴含了一条重要的艺术原则,关于留白...

第八十一章是《道德经》的最后一章,不妨借用来结束我们这篇粗糙的介绍性文字: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无积;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故天之道,利而不害;人之道,为而弗争。(第八十一章)

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

蜗牛之夜

空中隐隐约约的车马声喧,惊雷,夜雨
万千的月亮开放万千的雨水,连天接地

雨后之夜,波平如镜,静静
一只鱼鹰啄出一圈圈涟漪的细纹
滑过窗花滑过泪,滑过万千的思念之窗
圆月,和蜗牛青涩的身躯的螺纹

我的触角,触摸到了静谧的清新的夜的黑
世界悬于其中,我寻找着它的窗子与门

汇聚,汇聚吧!就在此一刻汇聚吧
从黑夜的深空在我中遍开万物的明澈之光
我的百草酒,对月的古藤之杯砰然破碎
香醇,和月光流溢,流溢大地
生长出新叶,坚韧,拖着我柔软之躯

我摸到了门窗,我摸到了门窗!
我触到了世界的模样,百叶窗透进曦微的光
黑夜消融,如高涨的潮水悄然退去

这一刻,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的开始的一刻
这将动未动彼消此长的一瞬犹如一首永恒的歌
粉红的蒲公英种子,缠缠绕绕的时间之辞
乘着微明,飞过,飘过,滑过我的天际
流光似逝还生,我悄悄缩回身子,长出眼睛
隐隐约约的远处,有隐隐约约的,车马之声

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

现代精神与科学研究

(一)

什么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精神呢?现代精神的核心是什么?

费曼在他著名的物理学讲义开篇即说,现代精神的核心是科学精神。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,现代精神之核心在于对不可知论的成功逃离,在于确立认识之可能。没有神仙没有鬼怪,女娲或上帝,一切创世者都是虚构的神话传奇。世界,是自足的,世界,是可以被普普通通的人所认识的。如爱因斯坦先生所言,这世界最不可理解之事在于,它是可以理解的!

人可以认识世界,在我看来,这正是现代精神之核心。

认识是一个难题。认识之难首先在于真假判定之难,几千年前中国的哲学家庄子先生已经观察到这一点,他说,假设我俩辩论,谁对谁错?谁来判定?假如请第三人裁决,假使此人赞同我,则他与我共成一方,你是另一方,双方观点谁对谁错?谁来判定?假使此人赞同你,则他与你共成一方,我是你们的对方,谁对谁错?谁来判定?庄子先生最后的结论是,“故先有真人而后有真知”!你看,这就斯多葛了,对吧?

认识之难还在于世界之浩淼而人力之有限,正如庄子先生后来说的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入无涯,殆矣!”,已经犬儒且将堕入虚无了!

而科学,科学方法,克服了认识之难题。

科学如何解决真假判定之难呢?这依赖于科学方法的两块基石,其一在于数学,在于普适的逻辑,其二在于实验在于归求诸自然。此两者,均不以任何个人意见为转移。对或者错,要由事实来判定。科学方法特殊之处,也正是其发挥独特而强大威力之处,正在于:它起于事实,经由普适的逻辑,最后又回到事实,由事实来判别真伪。为求真知,我们不必像庄子先生说的那样,先修炼成真,我们只要求之于科学方法就可以了。科学上的真伪不以千差万别的个人意见为转移,通过科学方法真正确立的科学知识,当然需要不断修正逐步完善,但很难被彻底推翻。在科学知识的意义上,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牛顿理论的完善(当然,在观念上,Einstein的新观念,是一场革命),而不是颠覆,牛顿理论在合适的范围内依然成立。如此,科学知识才是可以逐步积累的,个人生命极其有限,但众人,以及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累积之功,辉煌可观!的确,生也有涯,知也无涯,科学正视这一点,坦然接受全知之不可能,但与庄子不同,科学告诉我们:全知虽不可能,知却是可能的,只要坚持不懈,一步一步下去,知的范围总会不断扩大,“殆矣”大可不必!

绕开对过往成就的彻底摧毁,与一切毁灭性的革命相反,科学提倡观念上的革命,倡导持续发展。这一点持续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。从启蒙精神中对理性的强调,对社会渐进朝前发展的强调,到今天人们面对经济以及环境等问题时,对可持续发展的呼吁。这呼吁声中,浸透了科学精神。

因为科学发挥出来的巨大威力,过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时也将人们导入歧途:一种盲目的狂妄自大,权能崇拜,片面的对效率的近乎变态的追求(常常以牺牲质量,牺牲人生的丰富层面为代价)。人们常常忽视了科学起源于坦承人力之有限,起源于对“水滴石穿”的力量的深刻认识,科学不说“敢叫日月换新天”,科学更接近于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,科学说,我们智力有限,能力有限,但毕竟我们能做一些事情,试一试,一点点来吧,让我们稳步前进,能做多少算多少,结果如何,殊非重要,无法强求,尽力即可。

(二)

由此引到另一个问题:我们为什么要学术研究呢?尤其,为什么要搞那些不实用的纯理论性研究呢?

为什么要脊椎骨呢?手可以提,肩可以挑,双脚可用以走路,嘴巴可以说话,甚至大脑,都可以用来打歪主意!脊椎骨有什么用?为什么要脊椎骨呢?敲碎好了!纯学术研究之于社会文化精神,正如脊椎骨之于人身,也许够不上中心枢纽,却不可或缺,是立身之本,对于现代社会,尤其如此!是因为学术研究科学研究蕴含着最为纯粹的现代精神!

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

新生

沉沉的大提琴,沉睡的苏醒
泥沼漫路,寒泉阵阵凌厉风
围观,或朦胧的双眼或紧闭的双唇
缄默泉边,谁在弹奏,无言之琴

初醒的眼睛,枯萎的枝桠
淡雅嫩绿的叶芽,长出——
一道道闪电——,一道道
划破重重天空重重的墨云
其实是明媚,其实是微微的光明

雪已停了,酒已香醇
何妨修书,长亭复短亭
何妨桂花入酒,何妨邀星空和朋友
园中一叙

直至星星,一只两只流萤
风吹过,清脆的铃声,风铃
静谧之琴,弹奏的松针
宇宙沉入时间河流静默无声,月下
浪花和泡沫涌动,新生…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放上来吧,并不满意,先这样吧。

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

想独立思考吗?去独立思考吧!

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会独立思考。在我看来,我们的民众大多是不会独立思考的。

独立思考的关键,是什么呢? 说实话,我并不知道这问题的答案。在我看来,独立思考是一种需要经过学习和长时间练习才能掌握的能力,很难用一句话概括其关键,即使概括出来也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,反而有悖于独立思考之精神。

也许能说说独立思考的第一步。即,抛去一切他人的意见和判断,抛开书本结论,摈弃周围声音的影响,置自己于无凭无依之境地,然后才能慢慢学会独立思考。此外别无它途,再多的理论再多的指导都无法帮助你学会独立思考,除非你独立去思考。再多的理论都不能帮助你学会游泳,想学会游泳,基本的途径只有一条,即自己跳到水里去游。一切理论技巧等等都要在此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。

你会游泳吗?你想学会游泳吗?不要害怕溺水,找个安全的不至于夺去你性命的游泳池,跳进水里游吧!呛几次水,也许你就会了。害怕呛水,你永远只能是旱鸭子。

你想学会独立思考吗?或者你会骑自行车,或者你会乒乓球,或者你会游泳,或者你会其它什么技能。不排除有人天生就会某样技能,但一般而言,技能是需要学习的。因此请回想一下,你是怎么学会这样本事的。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会任何一样技能的基本道理,是一样的!

你想学会独立思考吗?请独立去思考吧!

2010年3月15日星期一

[题记(update, 03.17 ):如多年前的老朋友所知,这篇文字其实是很多年以前写的,费了一些劲整理出来,极累...删减很多,文字上也有些改动,其它全保持原样。那时候感情真比较激烈啊(艺术性可能就要差一些),今天可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了...显然那时候的思想比较消极...]

(一)

爷爷去世前一晚,回光返照,高声喊叫,仿佛重又力强年富, 又在漫山遍野追赶猎物,一整晚,第二天已经明显不行,当天下午就完全不能开言了。在他亲手造的红砖墙房的那张老床上,爷爷咽下了最后一口气,他是在运回老家一个小时后去世的,撑到那时候,爷爷终于安心走了,走得很平静…

爷爷行走不便了,早期,他总说走了霉运,碰上了不利的年头,在病的晚期,他又总说,病5、6年了,也没能把他怎样,总有一天他会彻底好起来的,重又可以健步如飞,重又可以上山下地。
  
那时候爷爷已经不再坚强,半夜里他会起身求壁橱里供着的观音菩萨,求菩萨让他好起来,或者带他走。我们发现他不喜欢别人说他病得严重,于是哄着说,气色不错啊,他就很开心,微笑,什么话也不说,只会心地愉快地,微笑…

通常他只说“没事,我会好起来的”,爷爷一直是很少话的人,往往他看我们看电视,看我们姊妹在闹,看我看书…有时他就会突然说那句话。

爷爷也有很多话的时候。记得在他病情不很严重的那些年,在我放假回家的第一个晚上, 他总会一直和我说话, 一直说到深夜。那时,我的床和爷爷奶奶的床在同一个大房间,因为我长年不在家,房间并没有隔开。我白天坐车累了,刚躺下不一会儿就睡了过去,半夜醒来迷迷糊糊中还总能听见爷爷嘶哑的声音…

却一丁点都记不起来了,包括他总要我记下来的<家训>,一个字都回想不起来了。爷爷总说要写下来要写下来,许是担心自己的毛笔字不够好,他让我们找姑爷爷写,说了很多很多次,最终我们也没有照办,再也不能够了,完全回想不起来了,哪怕一个字也好,一个字都回想不起来了。

爷爷的腿使不上劲了,一天天的,他坐在房间里,有时出来看看,晒晒太阳,坐会儿, 又默默地回去。他本来话少,加之耳朵又背,很少有人和他聊天,1年,2年,3年…孩子们上学,常年不在家,爸爸妈妈整天为生活而忙碌,陪着爷爷的, 只有我奶奶和那座老式的摆钟,在半夜里,当,当,当…

摆钟是爷爷亲自买的。记不清有多少年头了。我跟着爷爷住在老家的时候, 它就在响了,那时爷爷还能上山打猎呢!后来, 爷爷腿脚不方便了,却又不肯离开小山村。再后来,查出心脏病,奶奶再也不能很好地照顾他了,这才愿意搬来和我们同住。爷爷习惯了老摆钟的当当当,他离不开它,就把它带到了镇上。

他离不开的还有奶奶。奶奶是性格开朗的人,爱玩,年轻的时候爱打牌,老年的时候爱打麻将!有时爱开开玩笑,很难看出年轻时曾历经过一而再的丧子之痛。奶奶对我们是溺爱的,完全不同于爷爷的威严。小时侯我们兄妹都害怕爷爷, 依赖奶奶。

爷爷腿脚不利索,耳朵也不方便了,但就是不愿到镇上去,他更乐意守着门口的菜园子,除草,松土,施肥什么的。奶奶爱热闹,喜欢玩牌,现在她得克制自己, 得多留心爷爷,以防万一摔跤。因此爷爷每天都会抽出大段时间,静静地坐着,闭目养神,让奶奶安心玩牌去!

爷爷坐在床头, 扭头看去,依在右边墙上的土铳已经上缴了。那铳跟了爷爷几十年,他还在上面刻了一个独造汉字,他名字几个字的叠字。从我记事起,铳总是靠在那里,每年阳光明媚的日子,爷爷会把它拿出来,很仔细地擦亮,然后朝天开一枪,砰…

已经空了, 爷爷扭头看的时候铳已经不在了,墙边是空的。大撒网还在,挂在斜对的墙角,从楼板一直垂到地面。

网是爷爷亲手织的,用的是自家捻的那种麻线, 细细的,下边缘串一溜小铁条垂着,上边束起来,网撒开的时候, 在空中开一朵花,束起的那头好比花芯。

爷爷还是摔倒了,奶奶丢下麻将跑回家的时候,他正挣扎着要爬起来…

(二)

我买票, 坐火车, 换汽车, 急急地往家赶。不曾想过缘分就此散去,不曾想过不愿去想不愿相信, 缘分散去的那一刻, 我会不在爷爷身边。二十多年来,我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的,是长长久久,是永远的。一如年幼的时候, 没法想象人和人之间有永远的别离, 花了很多年时间才能接受离别之必然。心里却总是拒绝的,是幻想着永恒的。这信念,是在一瞬之间崩溃了…

我和大妹一起到的家,爷爷不在, 爸爸妈妈都不在。堂伯说,回老家了, 昨天下午走的, 到家才走的, 是有福气。

还记得买票, 让座, 紧紧憋住气,憋住, 答话, 开窗呼气,憋住, 再呼气…

小时候我就特别倔,自己认为没错的, 打死都不会低头,妈妈会用小竹条抽我的小腿, 不哭, 卷起裤腿来抽, 就是不哭!一直等到最后奶奶过来,赶走妈妈, 心疼地抚摸着一条条的道道, 责怪妈妈,轻声地安慰我…好像拔去了塞子一样, 心里的委屈一下子流出来, 浑身冒豆大的汗珠, 大口喘气, 流泪, 久久抽搐。

真的是一个特别倔的孩子!印象中是不知道怎么哭出声的,童年过后, 更是连那种抽搐也不会了。不曾想到, 年岁完全没有改变小时候的那个我,一丁点都没有,只把他藏到了深处…

爷爷就躺在我面前, 隔着白布。我跪下去, 伸手去摸他僵硬的手, 摸他的腿,往日不消退的浮肿完全没有了, 瘦得只剩下骨头, 可怕的细…

爷爷确确实实抛下我了, 不愿看我最后一眼, 不等我来说最后一句话!

深处的那个我猝不及防地冒了出来…原来从不曾长大,原来我一直都是爷爷身边的那个小孩…用尽全力也哭不出声, 浑身发抖, 衣衫汗透…

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, 不知道都想了些什么,舅妈怕我受内伤, 拉我到厨房, 舀一碗热汤要我喝,我低头喝, 手抖得不敢端碗。

不知道在他苦苦支撑, 久久等候的时候, 爷爷心里是否有过一丝怨恨。他早说过最放心不下的是奶奶, 临了, 说的最后一句话是, “我等不到了”。我听妈妈讲着, 泪流满面, 每一次想起都不禁涕流, 仿佛听见爷爷在他回光返照的幻境中捕猎的大声呼喊…

季羡林先生说愿意以毕生一切所得来换取永远待在母亲身边, 当然不现实,年少时候的我一丁点都不能理解,当然不现实,但如今,我却已经有些理解了。

(三)

人之死去是否犹如出门远行? 倘若如此, 临别时的不舍又该如何化解?

也许天堂和地狱即是为此而设, 是为了给亲人们提供一个重聚的场所! 我相信, 与永别之绝望相比, 即使十八层地狱,也都溢满了希望。

有时我想, 所谓的因缘际会, 转世轮回, 大概也是用来解脱永别之绝望的吧。 如果能够再续前缘, 纵令来生化为草木牲畜, 又如何! 不单是轮回, 也许所谓的天人合一, 所谓的博爱,都是让人解脱这种别离之绝望的吧。

而如今,我却早已明白永恒之不可得。纵使如日月, 纵使是宇宙本身, 也许都会走向寂灭,又何谈其它?若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, 情感或者精神又岂能独立而永生? 倘若一切都将走向虚无, 轮回或任何靠近永恒的企图,均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的幻想罢!

离去的终是离去了, 再伟大的人物对后人的影响也不过几千年的事情, 更何况平凡如爷爷。也许我今天在这里还念着他, 也许, 我的子孙还会提起他, 也许100年后的家谱里还会见到爷爷的名字, 静静的就在靠近我的上头。再往后, 可能就是虚无, 就仿佛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曾有过那么一位老人, 不曾有过他和他无时不牵挂着的那个孩子, 也不曾有过那个倔强孩子对爷爷的一生的怀念…

而我却满足了。我能不时的想起爷爷, 给人静静的讲讲爷爷的故事, 心里就满足了。倘若人果真有死后之事, 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爷爷也会感到满足!